Menu

李家富


南北樓東主

「1967年,我在一家建築師樓工作,日間做學徒,晚上讀夜校。公司在利園一樓,同一棟樓有很多政府辦公室,但三年後我發覺自己志不在此。我的家人在希慎道經營一間名為『咖啡屋』的餐廳,其西式糕餅非常受歡迎。後來在1971年,我們開了南北樓,當時香港的川菜酒家還不算多。每晚在中環放工後,我都會到酒樓幫爸爸手。那個年代的年輕人,生活不如現在的新一代般多姿多彩,因此我將全部空閒時間投放在家族生意上。其實一開業,我們的人客已頗為國際化,其中包括在香港工作的英國人,廣東人反而不多。後來到了七、八十年代,日本客越來越多,那個年代他們經濟起飛,在銅鑼灣就開了不少日式百貨公司。現在每逢欖球賽季一到,酒家就會爆滿,因為很多客人都會訂幾圍枱去跟好友狂歡盡興,他們有時甚至除掉上衫,手舞足蹈,場面喧鬧。各國傳媒都會來採訪,例如紐約時報就曾報道過我們。李小龍的電影『死亡遊戲』是在這裡取景,所以每當粉絲來訪他們都會問及這件事。當年拍攝我不在現場,但我的弟弟有在場打點,確保攝製隊順利完成拍攝。」

更多故事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香港街頭小食檔


    街頭小食檔可謂香港一大本地特色,在各個旺區為飢腸轆轆的上班族、行人、年輕人和遊客提供快捷簡便的好滋味。銅鑼灣的不同街角也有這些小食檔的蹤影,看檔的往往各司其職,有專將招牌魚肉燒賣和咖哩魚蛋裝到膠兜中的…

    掠影
  • 謙謙和Melo


    喺維園玩嘅小朋友

    「今日爸爸媽媽帶我哋嚟維多利亞公園玩,我哋之前唔識對方㗎…

    掠影
  • Celia Leung


    品牌設計師

    「作為一名設計師,北歐的簡約設計給予我靈感 。嗯,簡約…好像跟我工作的地方— 即是繁忙喧鬧的銅鑼灣相反 。也許因為這原因,令我熱愛簡約主義…

    掠影
  • Kyle 和 Victoria


    國際學生

    Kyle:「我們是在香港讀書的國際學生,因為在家容易分心,所以專程來到中央圖書館溫習。這裡很方便,甚麼都有,可以到維園散步,鄰近亦有不少餐廳食肆。這一帶環境非常吸引,寧謐的圖書館適合看書…

    掠影
  • Amanda 和 Rebecca


    孖生姊妹

    「我哋好鍾意呢隻熊啤啤,今日仲特登打扮嚟襯佢呢…

    掠影
  • 張先生


    巴黎毛冷公司東主

    我屋企於1948年來到香港,起初我爸爸打地盤工,一日賺5元。其後,兩老於軒尼斯道519號租了半個鋪位,在後巷放幾部手搖編織機。我們將客源擴展到百貨公司,包括未有崇光之前的大丸百貨…

    訪談
  • 玉姐


    利園山道的絲襪婆婆

    「我在這裡賣絲襪超過五十年了,最初那間舖就在當時的『利園山』旁邊。很多名人和政界中人都是我的熟客,如果我搬檔他們會很不開心,一定會問人究竟我去了那裡…

    掠影
  • Tia Antiyas


    印尼姐姐

    「我在香港工作十年了,這裡真是個好地方。你知嗎,在印尼賺錢比較難呢。放假的時候,我會跟同鄉在銅鑼灣聚會。這裡有專賣印尼貨的店舖,我們可以買到很多家鄉貨,又可以跟朋友開心歡聚,例如在維園…

    掠影

擁抱銅鑼灣


專題

銅鑼灣的轉變步伐急速,可謂年年變、年年新。無論居民或遊人,這裡的時尚、飲食、電影、藝術面貌都足以讓人深深愛上,無法自拔。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Amanda 和 Rebecca


    孖生姊妹

    「我哋好鍾意呢隻熊啤啤,今日仲特登打扮嚟襯佢呢…

    掠影
  • 張先生


    巴黎毛冷公司東主

    我屋企於1948年來到香港,起初我爸爸打地盤工,一日賺5元。其後,兩老於軒尼斯道519號租了半個鋪位,在後巷放幾部手搖編織機。我們將客源擴展到百貨公司,包括未有崇光之前的大丸百貨…

    訪談
  • 玉姐


    利園山道的絲襪婆婆

    「我在這裡賣絲襪超過五十年了,最初那間舖就在當時的『利園山』旁邊。很多名人和政界中人都是我的熟客,如果我搬檔他們會很不開心,一定會問人究竟我去了那裡…

    掠影
  • Tia Antiyas


    印尼姐姐

    「我在香港工作十年了,這裡真是個好地方。你知嗎,在印尼賺錢比較難呢。放假的時候,我會跟同鄉在銅鑼灣聚會。這裡有專賣印尼貨的店舖,我們可以買到很多家鄉貨,又可以跟朋友開心歡聚,例如在維園…

    掠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