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李家富


南北樓東主

「1967年,我在一家建築師樓工作,日間做學徒,晚上讀夜校。公司在利園一樓,同一棟樓有很多政府辦公室,但三年後我發覺自己志不在此。我的家人在希慎道經營一間名為『咖啡屋』的餐廳,其西式糕餅非常受歡迎。後來在1971年,我們開了南北樓,當時香港的川菜酒家還不算多。每晚在中環放工後,我都會到酒樓幫爸爸手。那個年代的年輕人,生活不如現在的新一代般多姿多彩,因此我將全部空閒時間投放在家族生意上。其實一開業,我們的人客已頗為國際化,其中包括在香港工作的英國人,廣東人反而不多。後來到了七、八十年代,日本客越來越多,那個年代他們經濟起飛,在銅鑼灣就開了不少日式百貨公司。現在每逢欖球賽季一到,酒家就會爆滿,因為很多客人都會訂幾圍枱去跟好友狂歡盡興,他們有時甚至除掉上衫,手舞足蹈,場面喧鬧。各國傳媒都會來採訪,例如紐約時報就曾報道過我們。李小龍的電影『死亡遊戲』是在這裡取景,所以每當粉絲來訪他們都會問及這件事。當年拍攝我不在現場,但我的弟弟有在場打點,確保攝製隊順利完成拍攝。」

更多故事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Scott Chou


    總統戲院的粉絲

    「我是電影發燒友,每星期至少要看一齣戲。總統戲院就是我最愛去的地方,大概因為兒時…

    掠影
  • JJ Acuna


    JJ Acuna / Bespoke Studio

    自十二年前初到香港,JJ Acuna便一直與銅鑼灣結下不解之緣。「這是我到港後第一個住的地方。」

    訪談
  • Giselle


    喺銅鑼灣行街嘅小朋友

    「今日我同媽咪一齊嚟銅鑼灣,然後再帶我去playgroup…

    掠影
  • Mimosa Lee


    售貨員

    「銅鑼灣那處地方令我最難忘?嗯…就是當時仍在新寧中心的Inn Side Out。那時候每晚都會跟朋友在這裡一邊暢飲,一邊吃花生,吃到滿地都是花生殼,當時真的很開心。現在,我在這區工作,樣樣事都很方便。在銅鑼灣…

    掠影
  • 紀利華木球會


    黃泥涌道188號

    紀利華木球會成立於1894年,原址在般咸道,開始時僅服務維多利亞英語學校的學生,約一百年前遷往黃泥涌道。

    掠影
  • Michell Lie


    品牌經理、水墨藝術家和蠟燭製作人

    「在我眼中,銅鑼灣簡直是一文化寶地。我住在維多利亞公園旁邊,並在這裡度過中學生涯…

    掠影
  • 朱先生


    恭和堂老闆

    「恭和堂是家族生意,歷史可追溯至清代,當時龜苓膏已經家傳戶曉。我們第一間舖開在廟街,當年是1904年,賣的龜苓膏是清熱解毒良方。我們首創用龜苓煲製涼茶,自八十年代中期在銅鑼灣已設有分店…

    掠影
  • 義順牛奶公司


    駱克道506號

    在香港哪裡可吃到最美味的燉奶?大多香港人都會推介義順牛奶公司。

    掠影

擁抱銅鑼灣


專題

銅鑼灣的轉變步伐急速,可謂年年變、年年新。無論居民或遊人,這裡的時尚、飲食、電影、藝術面貌都足以讓人深深愛上,無法自拔。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紀利華木球會


    黃泥涌道188號

    紀利華木球會成立於1894年,原址在般咸道,開始時僅服務維多利亞英語學校的學生,約一百年前遷往黃泥涌道。

    掠影
  • Michell Lie


    品牌經理、水墨藝術家和蠟燭製作人

    「在我眼中,銅鑼灣簡直是一文化寶地。我住在維多利亞公園旁邊,並在這裡度過中學生涯…

    掠影
  • 朱先生


    恭和堂老闆

    「恭和堂是家族生意,歷史可追溯至清代,當時龜苓膏已經家傳戶曉。我們第一間舖開在廟街,當年是1904年,賣的龜苓膏是清熱解毒良方。我們首創用龜苓煲製涼茶,自八十年代中期在銅鑼灣已設有分店…

    掠影
  • 義順牛奶公司


    駱克道506號

    在香港哪裡可吃到最美味的燉奶?大多香港人都會推介義順牛奶公司。

    掠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