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李家富


南北樓東主

「1967年,我在一家建築師樓工作,日間做學徒,晚上讀夜校。公司在利園一樓,同一棟樓有很多政府辦公室,但三年後我發覺自己志不在此。我的家人在希慎道經營一間名為『咖啡屋』的餐廳,其西式糕餅非常受歡迎。後來在1971年,我們開了南北樓,當時香港的川菜酒家還不算多。每晚在中環放工後,我都會到酒樓幫爸爸手。那個年代的年輕人,生活不如現在的新一代般多姿多彩,因此我將全部空閒時間投放在家族生意上。其實一開業,我們的人客已頗為國際化,其中包括在香港工作的英國人,廣東人反而不多。後來到了七、八十年代,日本客越來越多,那個年代他們經濟起飛,在銅鑼灣就開了不少日式百貨公司。現在每逢欖球賽季一到,酒家就會爆滿,因為很多客人都會訂幾圍枱去跟好友狂歡盡興,他們有時甚至除掉上衫,手舞足蹈,場面喧鬧。各國傳媒都會來採訪,例如紐約時報就曾報道過我們。李小龍的電影『死亡遊戲』是在這裡取景,所以每當粉絲來訪他們都會問及這件事。當年拍攝我不在現場,但我的弟弟有在場打點,確保攝製隊順利完成拍攝。」

更多故事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Uke


    銅鑼灣的表演者

    「我這臉妝容和一身從印尼帶來的舞衣,是特別為表演和比賽而準備的。

    掠影
  • 祁玉鳳


    老三陽老闆

    看著銅鑼灣今日的繁華盛況,大多數人都想像不到這裡早年是什麼模樣。不過老三陽的老闆祁玉鳳,就見證著這區逐年演變…

    訪談
  • 趙姑


    鵝頸橋打小人

    我來自東莞,家裡有很多田地。我們種桔,養豬、牛、雞,一年到晚忙過不停。在家中拜神我當然懂,但說到要幫人拜神我就全無頭緒了。還記得有人對我說,只要肯學,先人自然會教我…

    訪談
  • 朱先生


    恭和堂老闆

    「恭和堂是家族生意,歷史可追溯至清代,當時龜苓膏已經家傳戶曉。我們第一間舖開在廟街,當年是1904年,賣的龜苓膏是清熱解毒良方。我們首創用龜苓煲製涼茶,自八十年代中期在銅鑼灣已設有分店…

    掠影
  • Celia Garcia


    資深保良局義工

    「你有沒有聽過『飛機欖』?飛機欖小販會在街上大聲叫賣,而我們就在騎樓扔錢落街,小販就會掟欖給我們…

    訪談
  • Anita和Miga


    社交媒體策劃師和化妝師

    Anita:「我的丈夫是澳洲藉華人,嫁給他之後我便移居香港。Miga和我在台灣長大,她既是我表姐,亦是我最好的朋友…

    掠影
  • Cindy


    報紙檔檔主

    「我曾經在匯豐銀行做秘書,不過出來也沒人信這個報紙檔以前是我阿叔的,後來他決定不做了,於是我便接手

    掠影
  • Annie Chu


    銅鑼灣的瑜伽士

    「今日,我來上『流瑜伽』(Vinyasa Yoga)堂。每逢週末,我都會去銅鑼灣做瑜伽,我很喜歡流瑜伽,每個動作與呼吸都猶如行雲流水般順暢…

    掠影

擁抱銅鑼灣


專題

銅鑼灣的轉變步伐急速,可謂年年變、年年新。無論居民或遊人,這裡的時尚、飲食、電影、藝術面貌都足以讓人深深愛上,無法自拔。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Celia Garcia


    資深保良局義工

    「你有沒有聽過『飛機欖』?飛機欖小販會在街上大聲叫賣,而我們就在騎樓扔錢落街,小販就會掟欖給我們…

    訪談
  • Anita和Miga


    社交媒體策劃師和化妝師

    Anita:「我的丈夫是澳洲藉華人,嫁給他之後我便移居香港。Miga和我在台灣長大,她既是我表姐,亦是我最好的朋友…

    掠影
  • Cindy


    報紙檔檔主

    「我曾經在匯豐銀行做秘書,不過出來也沒人信這個報紙檔以前是我阿叔的,後來他決定不做了,於是我便接手

    掠影
  • Annie Chu


    銅鑼灣的瑜伽士

    「今日,我來上『流瑜伽』(Vinyasa Yoga)堂。每逢週末,我都會去銅鑼灣做瑜伽,我很喜歡流瑜伽,每個動作與呼吸都猶如行雲流水般順暢…

    掠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