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Cindy


報紙檔檔主

「我曾經在匯豐銀行做秘書,不過出來也沒人信這個報紙檔以前是我阿叔的,後來他決定不做了,於是我便接手。我住在附近,在這裡開檔已經廿五年。

我以前習慣凌晨四點起身,但現在晨早五點開工,做到下午三點收工。每朝報紙檔都逼滿人 – 第一輪是剛剛起身的人,第二輪是返工或返學的人,直到上午十一時才靜下來。

時代不同了,大坑開了很多新的餐廳和酒吧。新開的餐館我通常不會去,因為我比較喜歡德成巷仔這類街坊鋪頭,又闊落又乾淨,食客都會在這裡跟朋友談天說地,而在其他食店你坐一點也不行呢。趁老闆看檔去幫襯就最好!」

更多故事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Annie Chu


    銅鑼灣的瑜伽士

    「今日,我來上『流瑜伽』(Vinyasa Yoga)堂。每逢週末,我都會去銅鑼灣做瑜伽,我很喜歡流瑜伽,每個動作與呼吸都猶如行雲流水般順暢…

    掠影
  • Uke


    銅鑼灣的表演者

    「我這臉妝容和一身從印尼帶來的舞衣,是特別為表演和比賽而準備的。

    掠影
  • Scott Chou


    總統戲院的粉絲

    「我是電影發燒友,每星期至少要看一齣戲。總統戲院就是我最愛去的地方,大概因為兒時…

    掠影
  • 紀利華木球會


    黃泥涌道188號

    紀利華木球會成立於1894年,原址在般咸道,開始時僅服務維多利亞英語學校的學生,約一百年前遷往黃泥涌道。

    掠影
  • 朱先生


    恭和堂老闆

    「恭和堂是家族生意,歷史可追溯至清代,當時龜苓膏已經家傳戶曉。我們第一間舖開在廟街,當年是1904年,賣的龜苓膏是清熱解毒良方。我們首創用龜苓煲製涼茶,自八十年代中期在銅鑼灣已設有分店…

    掠影
  • 張先生


    巴黎毛冷公司東主

    我屋企於1948年來到香港,起初我爸爸打地盤工,一日賺5元。其後,兩老於軒尼斯道519號租了半個鋪位,在後巷放幾部手搖編織機。我們將客源擴展到百貨公司,包括未有崇光之前的大丸百貨…

    訪談
  • 汪明荃


    資深藝人

    縱橫歌、影、視、戲曲界,憑無數經典金曲與電視演出塑造幾代香港人的回憶的「汪阿姐」汪明荃,剛剛在去年慶祝出道50週年。在圈內圈外都堪稱勤力典範的她…

    訪談
  • Tia Antiyas


    印尼姐姐

    「我在香港工作十年了,這裡真是個好地方。你知嗎,在印尼賺錢比較難呢。放假的時候,我會跟同鄉在銅鑼灣聚會。這裡有專賣印尼貨的店舖,我們可以買到很多家鄉貨,又可以跟朋友開心歡聚,例如在維園…

    掠影

擁抱銅鑼灣


專題

銅鑼灣的轉變步伐急速,可謂年年變、年年新。無論居民或遊人,這裡的時尚、飲食、電影、藝術面貌都足以讓人深深愛上,無法自拔。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朱先生


    恭和堂老闆

    「恭和堂是家族生意,歷史可追溯至清代,當時龜苓膏已經家傳戶曉。我們第一間舖開在廟街,當年是1904年,賣的龜苓膏是清熱解毒良方。我們首創用龜苓煲製涼茶,自八十年代中期在銅鑼灣已設有分店…

    掠影
  • 張先生


    巴黎毛冷公司東主

    我屋企於1948年來到香港,起初我爸爸打地盤工,一日賺5元。其後,兩老於軒尼斯道519號租了半個鋪位,在後巷放幾部手搖編織機。我們將客源擴展到百貨公司,包括未有崇光之前的大丸百貨…

    訪談
  • 汪明荃


    資深藝人

    縱橫歌、影、視、戲曲界,憑無數經典金曲與電視演出塑造幾代香港人的回憶的「汪阿姐」汪明荃,剛剛在去年慶祝出道50週年。在圈內圈外都堪稱勤力典範的她…

    訪談
  • Tia Antiyas


    印尼姐姐

    「我在香港工作十年了,這裡真是個好地方。你知嗎,在印尼賺錢比較難呢。放假的時候,我會跟同鄉在銅鑼灣聚會。這裡有專賣印尼貨的店舖,我們可以買到很多家鄉貨,又可以跟朋友開心歡聚,例如在維園…

    掠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