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Ryan, Ryan, Jacky, Danny


打籃球的小朋友

Danny:「我一星期在這裡打籃球幾次,亦會到修頓場館,因為我的學校在那邊。但我比較喜歡維園,因為較容易認識人。這裡也有老伯與女孩打籃球,但今日全都是男孩。」

更多故事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趙姑


    鵝頸橋打小人

    我來自東莞,家裡有很多田地。我們種桔,養豬、牛、雞,一年到晚忙過不停。在家中拜神我當然懂,但說到要幫人拜神我就全無頭緒了。還記得有人對我說,只要肯學,先人自然會教我…

    訪談
  • 謙謙和Melo


    喺維園玩嘅小朋友

    「今日爸爸媽媽帶我哋嚟維多利亞公園玩,我哋之前唔識對方㗎…

    掠影
  • 林小姐


    傳單派發員

    「我來自新會,住在九龍。我幫朋友派幾日傳單,企在這個街角,可以看到好多不同的人。這裡什麼人都有,正正是我喜愛銅鑼灣的原因…

    掠影
  • Christine Tsoi


    市場推廣經理

    「學生時代,我會沿住這條路返學校。估不到十幾年後,我一樣都是行這條路,不過不是返學,而是返工。在路上同樣會見到一班白鴿,可能是當年白鴿們的孫仔孫女吧…

    掠影
  • Candy Cheung


    信記避風塘海鮮美食老闆娘

    「我們是水上人,在艇上長大。上世紀五、六十年代,銅鑼灣避風塘泊滿了海鮮艇,到九十年代逐漸消失,而剩下來的幾間艇家都上岸開舖了…

    掠影
  • 朱先生


    恭和堂老闆

    「恭和堂是家族生意,歷史可追溯至清代,當時龜苓膏已經家傳戶曉。我們第一間舖開在廟街,當年是1904年,賣的龜苓膏是清熱解毒良方。我們首創用龜苓煲製涼茶,自八十年代中期在銅鑼灣已設有分店…

    掠影
  • Annie Chu


    銅鑼灣的瑜伽士

    「今日,我來上『流瑜伽』(Vinyasa Yoga)堂。每逢週末,我都會去銅鑼灣做瑜伽,我很喜歡流瑜伽,每個動作與呼吸都猶如行雲流水般順暢…

    掠影
  • 岩見武夫 與 岩見龍馬


    香港柔道館

    五十多年前,岩見龍馬的父親岩見武夫來到香港,希望將日本的代表文化與國粹——柔道帶到這個城市。他在1966年於太子開設道場「香港柔道館」,後來搬遷到銅鑼灣。

    訪談

擁抱銅鑼灣


專題

銅鑼灣的轉變步伐急速,可謂年年變、年年新。無論居民或遊人,這裡的時尚、飲食、電影、藝術面貌都足以讓人深深愛上,無法自拔。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Candy Cheung


    信記避風塘海鮮美食老闆娘

    「我們是水上人,在艇上長大。上世紀五、六十年代,銅鑼灣避風塘泊滿了海鮮艇,到九十年代逐漸消失,而剩下來的幾間艇家都上岸開舖了…

    掠影
  • 朱先生


    恭和堂老闆

    「恭和堂是家族生意,歷史可追溯至清代,當時龜苓膏已經家傳戶曉。我們第一間舖開在廟街,當年是1904年,賣的龜苓膏是清熱解毒良方。我們首創用龜苓煲製涼茶,自八十年代中期在銅鑼灣已設有分店…

    掠影
  • Annie Chu


    銅鑼灣的瑜伽士

    「今日,我來上『流瑜伽』(Vinyasa Yoga)堂。每逢週末,我都會去銅鑼灣做瑜伽,我很喜歡流瑜伽,每個動作與呼吸都猶如行雲流水般順暢…

    掠影
  • 岩見武夫 與 岩見龍馬


    香港柔道館

    五十多年前,岩見龍馬的父親岩見武夫來到香港,希望將日本的代表文化與國粹——柔道帶到這個城市。他在1966年於太子開設道場「香港柔道館」,後來搬遷到銅鑼灣。

    訪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