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本丸


法國鬥牛犬

「我住喺鳳城酒家樓上,每日都去跑馬地馬場散步,散完步再喺長椅附近抖抖氣。之後就行多一圈,最後再去白沙道附近逛多一陣。今日我同婆婆一齊嚟,有時我哋會響香港足球會撞到呢個女仔,每次見到佢我都好開心㗎!」

更多故事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Sam Pinder


    香港七人欖球賽總經理

    當Sam Pinder被問到因何成為欖球員時,他笑著回應: 「我來自紐西蘭,凡是紐西蘭人,出世時都會收到一個欖球做禮物。」他打趣說。「小時候由於選擇不多,我玩的都是欖球…

    訪談
  • Anita和Miga


    社交媒體策劃師和化妝師

    Anita:「我的丈夫是澳洲藉華人,嫁給他之後我便移居香港。Miga和我在台灣長大,她既是我表姐,亦是我最好的朋友…

    掠影
  • 麥蓮茜


    香港青年藝術協會 (YAF) 創辦人

    如果世上真的有天意,相信就是天意讓麥蓮茜來到香港。大約30年前,這位年輕的英國藝術工作者背著背包環遊亞洲。「我們去過孟加拉、印度、巴基斯坦,經新疆喀什的紅其拉甫口岸到中國…

    訪談
  • Rosanna Ma與Ben Leung


    Zeta 店主

    「1986年,我們在蘭芳道開設第一間店,並於2005年搬到利園一期,屈指一算已經三十二年了。我們見證著銅鑼灣的變遷,對銅鑼灣的回憶多不勝數。」

    掠影
  • Penn Law


    太陽眼鏡品牌Gentle Monster的粉絲

    「我一出世就住在跑馬地,住慣這裡不想搬了。趁放假我會和狗狗一齊由…

    掠影
  • Gabriel


    住喺大坑嘅小朋友

    「好開心今日放假,我而家要去街市!我個袋裝滿咗零食同水…

    掠影
  • 聖馬利亞堂


    銅鑼灣地標

    “聖瑪利亞堂建於1911年,為一座英國聖公會教堂。當年作為「晏氏棲留院」(The Eyre Diocesan Refuge )收容無依婦女,為她們提供安身之所。創辦初期教堂依靠義工和捐款維持…

    掠影
  • 張先生


    上海國賓理髮公司東主

    我在這裡幫人剪髮超過50年了,頭20年在另一間舖,這30年來都是在這邊。我1978年來到銅鑼灣,舊老闆退休時我還後生,就讓我接手。我是在香港學師的,當理髮師有幾十年了…

    訪談

擁抱銅鑼灣


專題

銅鑼灣的轉變步伐急速,可謂年年變、年年新。無論居民或遊人,這裡的時尚、飲食、電影、藝術面貌都足以讓人深深愛上,無法自拔。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Penn Law


    太陽眼鏡品牌Gentle Monster的粉絲

    「我一出世就住在跑馬地,住慣這裡不想搬了。趁放假我會和狗狗一齊由…

    掠影
  • Gabriel


    住喺大坑嘅小朋友

    「好開心今日放假,我而家要去街市!我個袋裝滿咗零食同水…

    掠影
  • 聖馬利亞堂


    銅鑼灣地標

    “聖瑪利亞堂建於1911年,為一座英國聖公會教堂。當年作為「晏氏棲留院」(The Eyre Diocesan Refuge )收容無依婦女,為她們提供安身之所。創辦初期教堂依靠義工和捐款維持…

    掠影
  • 張先生


    上海國賓理髮公司東主

    我在這裡幫人剪髮超過50年了,頭20年在另一間舖,這30年來都是在這邊。我1978年來到銅鑼灣,舊老闆退休時我還後生,就讓我接手。我是在香港學師的,當理髮師有幾十年了…

    訪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