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聖馬利亞堂


銅鑼灣地標

聖瑪利亞堂建於1911年,為一座英國聖公會教堂。當年作為「晏氏棲留院」(The Eyre Diocesan Refuge )收容無依婦女,為她們提供安身之所。創辦初期教堂依靠義工和捐款維持,住在附近的信眾大都在這裡受洗。1937年聖誕前夕,由周耀年和李禮之設計的聖瑪利亞新堂終於揭幕。教堂融合中英建築特色,紅磚牆上點綴著中式樑柱,並崁上染色玻璃;而在內部,長櫈和牆壁均飾以精緻的中式雲彩圖案。除宗教事務外,教會也積極參與教育工作,並於1959年及1963年,分別成立聖瑪利小學及聖瑪利書院。

銅鑼灣銅鑼灣道2A 聖馬利亞堂

更多故事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紀利華木球會


    黃泥涌道188號

    紀利華木球會成立於1894年,原址在般咸道,開始時僅服務維多利亞英語學校的學生,約一百年前遷往黃泥涌道。

    掠影
  • Scott Chou


    總統戲院的粉絲

    「我是電影發燒友,每星期至少要看一齣戲。總統戲院就是我最愛去的地方,大概因為兒時…

    掠影
  • Irene與Snowie及Kolar


    雪橇犬的主人

    「我在銅鑼灣長大,以前住在大坑,這個地方一直是我的家。牠們是Snowie和Kolar,我養了Kolar很久了,現在牠十一歲而Snowie就五歲…

    掠影
  • 潘婆婆


    銅鑼灣的老街坊

    「1933年我在駱克道出世,20歲嫁去古巴,1960年我們全家回流返香港。我們之前在古巴聖地亞哥經營超級市場,後來將賺到的錢在銅鑼灣買了層樓。我們全家的衣食住行,全部都在銅鑼灣。我每日都去寶靈頓道街市買餸…

    掠影
  • 謙謙和Melo


    喺維園玩嘅小朋友

    「今日爸爸媽媽帶我哋嚟維多利亞公園玩,我哋之前唔識對方㗎…

    掠影
  • 麥蓮茜


    香港青年藝術協會 (YAF) 創辦人

    如果世上真的有天意,相信就是天意讓麥蓮茜來到香港。大約30年前,這位年輕的英國藝術工作者背著背包環遊亞洲。「我們去過孟加拉、印度、巴基斯坦,經新疆喀什的紅其拉甫口岸到中國…

    訪談
  • 梁軼超


    THE FIGHTERS CLUB武術家與創辦人

    對梁軼超Jimmy來說,練武可說是自小已有的夢想。然而,他在習武術路上遇到的最大難關,並非在擂台的強橫對手…

    訪談
  • 岩見武夫 與 岩見龍馬


    香港柔道館

    五十多年前,岩見龍馬的父親岩見武夫來到香港,希望將日本的代表文化與國粹——柔道帶到這個城市。他在1966年於太子開設道場「香港柔道館」,後來搬遷到銅鑼灣。

    訪談

擁抱銅鑼灣


專題

銅鑼灣的轉變步伐急速,可謂年年變、年年新。無論居民或遊人,這裡的時尚、飲食、電影、藝術面貌都足以讓人深深愛上,無法自拔。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謙謙和Melo


    喺維園玩嘅小朋友

    「今日爸爸媽媽帶我哋嚟維多利亞公園玩,我哋之前唔識對方㗎…

    掠影
  • 麥蓮茜


    香港青年藝術協會 (YAF) 創辦人

    如果世上真的有天意,相信就是天意讓麥蓮茜來到香港。大約30年前,這位年輕的英國藝術工作者背著背包環遊亞洲。「我們去過孟加拉、印度、巴基斯坦,經新疆喀什的紅其拉甫口岸到中國…

    訪談
  • 梁軼超


    THE FIGHTERS CLUB武術家與創辦人

    對梁軼超Jimmy來說,練武可說是自小已有的夢想。然而,他在習武術路上遇到的最大難關,並非在擂台的強橫對手…

    訪談
  • 岩見武夫 與 岩見龍馬


    香港柔道館

    五十多年前,岩見龍馬的父親岩見武夫來到香港,希望將日本的代表文化與國粹——柔道帶到這個城市。他在1966年於太子開設道場「香港柔道館」,後來搬遷到銅鑼灣。

    訪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