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潘婆婆


銅鑼灣的老街坊

「1933年我在駱克道出世,20歲嫁去古巴,1960年我們全家回流返香港。我們之前在古巴聖地亞哥經營超級市場,後來將賺到的錢在銅鑼灣買了層樓。我們全家的衣食住行,全部都在銅鑼灣。我每日都去寶靈頓道街市買餸,以前後生時,仲會日日跟樓上街坊一齊打麻雀。」

更多故事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Sam Pinder


    香港七人欖球賽總經理

    當Sam Pinder被問到因何成為欖球員時,他笑著回應: 「我來自紐西蘭,凡是紐西蘭人,出世時都會收到一個欖球做禮物。」他打趣說。「小時候由於選擇不多,我玩的都是欖球…

    訪談
  • Cindy


    報紙檔檔主

    「我曾經在匯豐銀行做秘書,不過出來也沒人信這個報紙檔以前是我阿叔的,後來他決定不做了,於是我便接手

    掠影
  • 徐錫安


    太平館餐廳總經理

    太平館餐廳始創於清朝1860年,當時廣州是一個外貿城市…

    訪談
  • Celia Garcia


    資深保良局義工

    「你有沒有聽過『飛機欖』?飛機欖小販會在街上大聲叫賣,而我們就在騎樓扔錢落街,小販就會掟欖給我們…

    訪談
  • Marian


    遊客

    「我來自荷蘭,是一位機艙服務員,在這裡停留兩晚。因工作關係,每年都會來香港幾次,有時會四處遊覽,但這次我只是在酒店附近閒逛,到維園享受陽光。這段時間香港天氣非常宜人,荷蘭就仍然很冷…

    掠影
  • 嬋嬋


    渣甸坊檔口東主

    「我在這裡擺檔已經四十七年了。我愛我每一位客人,他們會帶著親戚朋友來買東西,我可以說是見證著他們的成長,有些更是看著她們由少女,變成現在的嫲嫲級呢…

    掠影
  • 利蘊蓮


    希慎興業主席

    能夠對一個地區的歷史瞭如指掌的人未必很多,熟悉銅鑼灣這個香港核心區域古與今的,更是特別難得…

    訪談
  • 聖馬利亞堂


    銅鑼灣地標

    “聖瑪利亞堂建於1911年,為一座英國聖公會教堂。當年作為「晏氏棲留院」(The Eyre Diocesan Refuge )收容無依婦女,為她們提供安身之所。創辦初期教堂依靠義工和捐款維持…

    掠影

擁抱銅鑼灣


專題

銅鑼灣的轉變步伐急速,可謂年年變、年年新。無論居民或遊人,這裡的時尚、飲食、電影、藝術面貌都足以讓人深深愛上,無法自拔。

銅鑼灣今昔


專題

銅鑼灣是香港的寫照。從百年前開埠到今時今日,銅鑼灣的活力、多元令無數港人著迷,無論是急速的步伐、鮮明的對比、澎湃的動感,都忠實反映著都會的千姿百態。

  • Marian


    遊客

    「我來自荷蘭,是一位機艙服務員,在這裡停留兩晚。因工作關係,每年都會來香港幾次,有時會四處遊覽,但這次我只是在酒店附近閒逛,到維園享受陽光。這段時間香港天氣非常宜人,荷蘭就仍然很冷…

    掠影
  • 嬋嬋


    渣甸坊檔口東主

    「我在這裡擺檔已經四十七年了。我愛我每一位客人,他們會帶著親戚朋友來買東西,我可以說是見證著他們的成長,有些更是看著她們由少女,變成現在的嫲嫲級呢…

    掠影
  • 利蘊蓮


    希慎興業主席

    能夠對一個地區的歷史瞭如指掌的人未必很多,熟悉銅鑼灣這個香港核心區域古與今的,更是特別難得…

    訪談
  • 聖馬利亞堂


    銅鑼灣地標

    “聖瑪利亞堂建於1911年,為一座英國聖公會教堂。當年作為「晏氏棲留院」(The Eyre Diocesan Refuge )收容無依婦女,為她們提供安身之所。創辦初期教堂依靠義工和捐款維持…

    掠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