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梁鼐銘


在利舞臺度過的童年

 

座落波斯富街的利舞臺戲院曾是香港最閃耀的演出場地,自1927年開幕起上演、上映無數粵劇、電影,在全盛時期更是香港小姐選舉的舉辦地點。附近的居民,無論曾為利舞臺的座上客,或見證過名伶紅星在演前演後亮相戲院外,都對這座曾是首屈一指的演藝地標有著深厚感情。儘管經歷多次翻新與擴建,利舞臺最終於1991年在一片惋惜聲中永遠落幕。

梁鼐銘Otto有幸在利舞臺度過童年。他的父親是利舞臺的經理,不但負責利舞臺的營運,更與電影發行商與表演團體聯絡,安排他們在此演出。Otto的母親在1973年開始在利舞臺經營小食店。「當年沒有放假這回事,他們每日都要上班。」

Otto的週末都在利舞臺度過:「每逢星期日早上,利舞臺都會播放卡通片,是彩色的而且有字幕,在當年的香港頗為新穎。不用返學我當然很開心,可以偷偷走進去看卡通,然後與阿嫲去飲茶。」

Otto對利舞臺有數之不盡的回憶,他對戲院的每個角落亦瞭若指掌:「後台有個乒乓波檯,伙計都會在那裏打乒乓波,個個技術超凡。我就會跑到臺後偷看臺上的演出,那是從前面觀眾席看不到的位置,有如從做導演的角度觀賞表演。我在那裡看過不少精彩演出,可惜父親不准我帶朋友來。」

臺上表演齣齣精彩,臺下也時有趣事發生:「利舞臺頂有個夾萬房,現金都放在那裡,知道這個地方的人屈指可數。有一日夾萬被爆竊,會計被扑頭,警察都來了。我們都奇怪為何賊人會知道夾萬房的位置,但最後他們都難逃法網。」

「戲院內部設計可謂巧奪天工。我敢說在全世界的劇院很難找到一個可與它相比的了。」

利舞臺對香港所以別具歷史意義,是因為當年除它以外,並無其他如此具規模,可以容納多種類型表演的戲院。利舞臺的建築兩翼為羅馬式柱廊立面,正面是為人熟識的圓拱頂,內裡有闊達40呎的旋轉舞台,適合舉辦粵劇及其他劇場演出。利舞臺座席分大堂公座、二樓上坐、三樓正座,共可容納超過一千名觀眾。

「戲院內部設計可謂巧奪天工,單從相片也可看到舞台兩邊的細節。」Otto回憶道:「利舞臺是如此典雅,如此的特別,我敢說在全世界的劇院很難找到一個可與它相比的了。」

利舞臺開始時只做粵劇,後來也放映電影及上演其他類型的演出。在二戰期間利舞臺曾短暫關閉,戰後重新經營,為香港藝術節、香港國際電影節、香港小姐(1973年起),甚至1967年的環球小姐競選提供場地。

「小時候我看著父親,總有個感覺我也會做與娛樂相關的工作。」

雖然Otto沒機會向偶像拿簽名,他也幸運地曾與多位本地紅星如汪明荃及梅艷芳等擦肩攀談,也近距離欣賞過Sammy Davis Junior及David Cassidy等國際巨星的演出。利舞臺的規模與優越位置,當年也吸引了不少外國的表演團體來港。「日本有個著名人偶劇團每幾年會來一次,演出《仙巴歷險記》,每次都座無虛席。」Otto說:「利舞臺的名氣傳到外地,劇團都想來這裡表演。這裡地點好、人流旺,舞台的音響效果理想,是區內首屈一指的劇院。」

在銅鑼灣度過大半生,Otto每日上下班會經過這裡,即使在工作上也離不開娛樂事業:「小時候我看著父親,總有個感覺我也會做與娛樂相關的工作。」今日,他跟隨著父親的腳步,曾於不同電視網絡任職,現在則是英國廣播公司的銷售總監。

無論是銅鑼灣街頭的日新月異,還是演藝界的斗轉星移,Otto都一一看在眼內。正如銅鑼灣是城市轉變的推手,利舞臺也為當年蓬勃發展的娛樂事業提供養分。「演藝業當年方興未艾,利舞臺就為初試啼聲的表演者提供試煉場,讓他們在觀眾前發揮渾身解數,踏上成為紅星之路。這裡曾是演藝界的重要地標。」在利舞臺開幕接近一個世紀的今日,這個演藝界的殿堂繼續發揮影響力,通過曾在這裡表演的演、唱紅星,讓本地娛樂業繼續發熱發亮。

(左圖:Otto的父親,前利舞臺經理梁善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