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反觀住在銅鑼灣,
有如將電視聲量開到最大一樣,聲、光、魚蛋檔,
處處不夜天,感官超負荷。
藝術家王浩然Adrian

擁抱銅鑼灣

銅鑼灣的轉變步伐急速,可謂年年變、年年新。無論居民或遊人,這裡的時尚、飲食、電影、藝術面貌都足以讓人深深愛上,無法自拔。

對心理學家轉職藝術家的王浩然Adrian來說,要找一個地方展示他在2013年為Absolut Vodka創作的期間限定酒吧,銅鑼灣自是不二之選。他要考慮的只是:到底挑選哪一家「茶餐廳」好呢?

從白沙道太平館的黑色背心侍應與暗花地氈,跑馬地祥興咖啡室的懷舊木卡位與馬賽克磚地,到王家衛電影《花樣年華》中金雀餐廳的霓虹燈招牌與昏暗燈光,Adrian擷取那些年的情懷、茶餐廳的獨特美學,融會道教神話與機械人偶樂隊,創造出奇特的懷舊藝術酒吧裝置「混沌」。

Adrian回憶道:「2007年我首次搬到銅鑼灣,之前兩年都是住新界。那兩年我確切感到自己遠離都市的繁囂,尤其當我在自己屋苑門口被野猴伏擊後,那種感受就更加深刻。反觀住在銅鑼灣,有如將電視聲量開到最大一樣,聲、光、魚蛋檔,處處不夜天,感官超負荷。銅鑼灣因而在我心目中一直佔有特別位置。」

Adrian的作品受銅鑼灣影響甚深。他慣於利用典型的本土素材製成藝術裝置,再以之融合現場表演:「模仿霓虹燈的動畫、理髮店旋轉燈的構圖、甚至有關馴養動物的主題等作品,種種都是由銅鑼灣得到啟發。創作酒吧的靈感就是來自有一段時間我在景隆街閒逛時,留意到每個櫥窗都用小狗、小貓、龍貓或小兔等·裝飾,狀甚趣怪,遂將之放進作品中。」

相較香港其他地區,銅鑼灣的轉變步伐更為急速,無論零售或娛樂面貌均年年變、年年新。但正是這種素質,讓此地足以擔當香港文化核心。電影、飲食、藝術,反此種種都與銅鑼灣脫不了關係,仿佛轉變就是銅鑼灣的日常,也是香港的恆常。

 

對心理學家轉職藝術家的王浩然Adrian來說,要找一個地方展示他在2013年為Absolut Vodka創作的期間限定酒吧,銅鑼灣自是不二之選。他要考慮的只是:到底挑選哪一家「茶餐廳」好呢?

從白沙道太平館的黑色背心侍應與暗花地氈,跑馬地祥興咖啡室的懷舊木卡位與馬賽克磚地,到王家衛電影《花樣年華》中金雀餐廳的霓虹燈招牌與昏暗燈光,Adrian擷取那些年的情懷、茶餐廳的獨特美學,融會道教神話與機械人偶樂隊,創造出奇特的懷舊藝術酒吧裝置「混沌」。

“Adrian回憶道:「2007年我首次搬到銅鑼灣,之前兩年都是住新界。那兩年我確切感到自己遠離都市的繁囂,尤其當我在自己屋苑門口被野猴伏擊後,那種感受就更加深刻。反觀住在銅鑼灣,有如將電視聲量開到最大一樣,聲、光、魚蛋檔,處處不夜天,感官超負荷。銅鑼灣因而在我心目中一直佔有特別位置。」

Adrian的作品受銅鑼灣影響甚深。他慣於利用典型的本土素材製成藝術裝置,再以之融合現場表演:「模仿霓虹燈的動畫、理髮店旋轉燈的構圖、甚至有關馴養動物的主題等作品,種種都是由銅鑼灣得到啟發。創作酒吧的靈感就是來自有一段時間我在景隆街閒逛時,留意到每個櫥窗都用小狗、小貓、龍貓或小兔等·裝飾,狀甚趣怪,遂將之放進作品中。」

相較香港其他地區,銅鑼灣的轉變步伐更為急速,無論零售或娛樂面貌均年年變、年年新。但正是這種素質,讓此地足以擔當香港文化核心。電影、飲食、藝術,反此種種都與銅鑼灣脫不了關係,仿佛轉變就是銅鑼灣的日常,也是香港的恆常。

「混沌」——Absolut Art Bureau委約裝置及表演,香港巴塞爾藝術展,2013。
照片:Christian Hagward ,Absolut Art Bureau

 

「餐廳懷舊的裝潢正切合電影的意象,無論是灰鏡、啡色的皮箱座,還是老式餐具,都準確捕捉了那些年的神韻,既魅惑又神秘。」
太古城藝術影院MOViE MOViE的總經理蔡靄兒Joycelyn

港大香港研究副教授王迪安John對此感受尤甚:「銅鑼灣的獨特之處在於無論什麼族群,什麼商舖,是遷出也好,搬入也好,此地的發展歷程都能將之融會吸納,從而增添地區的活力與流動性。」

這種活力從本土電影中可見一斑。太古城藝術影院MOViE MOViE的總經理,本身為電影迷的蔡靄兒Joycelyn就對以銅鑼灣為背景的電影如數家珍,例如王家衛的《阿飛正傳》中皇后飯店,當年是由俄羅斯人開設的高級茶餐廳;而怡和街的圓形天橋,就為近年《攻殼機動隊》的近未來科幻設定增添一份沉鬱。

當然不可不提的是《花樣年華》中,男女主角在金雀餐廳幽會的那一幕:「餐廳懷舊的裝潢正切合電影的意象,無論是灰鏡、啡色的皮箱座,還是老式餐具,都準確捕捉了那些年的神韻,既魅惑又神秘。」

Joycelyn認為,銅鑼灣具備獨特的氣質,能吸引電影人以此為拍攝場地:「往來匆匆、時聚時散的行人,崇光百貨門前的大馬路,新落成的摩天大樓、商場等都捕捉電影人的眼球,在熙來攘往中有一種無以名之的規律,嘈雜、刺激,但同時靜謐、平和。」

港大香港研究副教授王迪安John對此感受尤甚:「銅鑼灣的獨特之處在於無論什麼族群,什麼商舖,是遷出也好,搬入也好,此地的發展歷程都能將之融會吸納,從而增添地區的活力與流動性。」

這種活力從本土電影中可見一斑。太古城藝術影院MOViE MOViE的總經理,本身為電影迷的蔡靄兒Joycelyn就對以銅鑼灣為背景的電影如數家珍,例如王家衛的《阿飛正傳》中皇后飯店,當年是由俄羅斯人開設的高級茶餐廳;而怡和街的圓形天橋,就為近年《攻殼機動隊》的近未來科幻設定增添一份沉鬱。當然不可不提的是《花樣年華》中,男女主角在金雀餐廳幽會的那一幕:「餐廳懷舊的裝潢正切合電影的意象,無論是灰鏡、啡色的皮箱座,還是老式餐具,都準確捕捉了那些年的神韻,既魅惑又神秘。」

Joycelyn認為,銅鑼灣具備獨特的氣質,能吸引電影人以此為拍攝場地:「往來匆匆、時聚時散的行人,崇光百貨門前的大馬路,新落成的摩天大樓、商場等都捕捉電影人的眼球,在熙來攘往中有一種無以名之的規律,嘈雜、刺激,但同時靜謐、平和。」

I.T不時在活動中揉合時尚與藝術

「來這裡消費的有本地人,也有海外遊客,處處充滿活力。銅鑼灣確實應有盡有。」
I.T集團首席商務官鄭靜珊Deborah

 

銅鑼灣街頭的時尚裝扮

銅鑼灣也是變臉大師,各式商舖在這個豆丸之地百花競放,有上樓書店、橫街巷仔的咖啡室,有隱伏於無名商廈頂層的餐廳,不一而足;而混雜其中的大小時裝店,更是香港時尚尖端的縮影。

香港最大時裝品牌之一,I.T集團的首席商務官鄭靜珊Deborah見證銅鑼灣的時尚地貌在20年間不斷變遷,從初時特許經營轉為後來的直營店模式,高檔品牌的數量亦逐年增長。近十年,新興的跨國連鎖時裝店登陸香港,在銅鑼灣這個時尚之地爭一日長短。

「我還記得在小時候,利園酒店還未改建為商場,而銅鑼灣區的高檔品牌不多,即使在時代廣場也只有寥寥幾間。」Deborah說:「那些年的零售地貌跟今日截然不同,我們仍會將百德新街稱為『食街』。」

I.T與銅鑼灣的淵源始於1988年,當時集團創辦人沈嘉偉選址此區開張一間面積僅有200呎的時裝店,旋即成為時尚教主。30年過去,I.T已發展為營運多個頂尖品牌的跨國時裝巨頭,更是中國時裝零售界的潮流領軍,然而集團的根始終離不開銅鑼灣,其旗艦店就設在利園區的希慎道壹號。

對Deborah來說,銅鑼灣就好比東京澀谷:「來這裡消費的有本地人,也有海外遊客,處處充滿活力。銅鑼灣確實應有盡有。」

飲食作家梁幗婷Janice特別欣賞銅鑼灣百花齊放的美食文化:「種類之多,不論是誰都可找到所愛的美食。另一樣特別之處是日本餐廳的數量,從高級壽司店、拉麵店到甜品店都有。」

這區的街頭美食文化亦源遠悠長,但隨著都市發展,不少街邊檔已經轉型為店鋪。Janice說:「咖喱魚蛋、煎釀三寶、雞蛋仔等等傳統小食仍隨處可見,同時也加入不少潮流美食如抹茶軟雪糕等。我的最愛卻始終是雞蛋仔,或只有冬天才吃到的燴蕃薯與炒栗子,往往未見其檔,已聞其香。」

內地旅遊熱帶起的租金上漲,曾短暫威脅這種多元而獨特的文化。「我最愛的一個銅鑼灣『浦點』是駱克道那家利苑粥麵專家。」Adrian說道:「每年大學暑假回港,都會特別去吃那裡的馳名牛腩與肉丸粥。粥麵舖於2013年關門,當其時已是老銅鑼灣碩果僅存的回憶了。或許是我的情意結吧,今日的香港,已經吃不到這麼美味的牛腩了。」

咖啡達人蘇和俊John與拍檔許筠靈Kammie是精品咖啡店18 Grams的老闆。他們首家鋪位開在景隆街的巷位,位置狹小,然而開業後不久租金壓力已令他們透不過氣:

「我們一開始創辦18 Grams,其實有幾個地點可以選擇。創業失敗在飲食業界乃是常事,我們就想即使失敗,也要選擇在銅鑼灣這個繽紛的地方華麗落幕。」

自那時起,銅鑼灣租金已經逐漸回落,而18 Grams業務更蒸蒸日上。八年後的今日,18 Grams已擴展至全港多區,而縱使景隆街舖位的規模較其他分店相形見絀,John仍以此它為傲,主要原因就是店舖的所在地。John小時在寶馬山上學, 清楚記得放學後,與一班同學在銅鑼灣相聚的情境。

「銅鑼灣店是18 Grams的原點,大家對這裡都充滿感情,喜歡在這裡聚腳。我們有不少常客,其他地方很難做到這種氣氛。這就是我喜愛銅鑼灣的原因。」

飲食作家梁幗婷Janice特別欣賞銅鑼灣百花齊放的美食文化:「種類之多,不論是誰都可找到所愛的美食。另一樣特別之處是日本餐廳的數量,從高級壽司店、拉麵店到甜品店都有。」

這區的街頭美食文化亦源遠悠長,但隨著都市發展,不少街邊檔已經轉型為店鋪。Janice說:「咖喱魚蛋、煎釀三寶、雞蛋仔等等傳統小食仍隨處可見,同時也加入不少潮流美食如抹茶軟雪糕等。我的最愛卻始終是雞蛋仔,或只有冬天才吃到的燴蕃薯與炒栗子,往往未見其檔,已聞其香。」

內地旅遊熱帶起的租金上漲,曾短暫威脅這種多元而獨特的文化。「我最愛的一個銅鑼灣『浦點』是駱克道那家利苑粥麵專家。」Adrian說道:「每年大學暑假回港,都會特別去吃那裡的馳名牛腩與肉丸粥。粥麵舖於2013年關門,當其時已是老銅鑼灣碩果僅存的回憶了。或許是我的情意結吧,今日的香港,已經吃不到這麼美味的牛腩了。」

咖啡達人蘇和俊John與拍檔許筠靈Kammie是精品咖啡店18 Grams的老闆。他們首家鋪位開在景隆街的巷位,位置狹小,然而開業後不久租金壓力已令他們透不過氣:「我們一開始創辦18 Grams,其實有幾個地點可以選擇。創業失敗在飲食業界乃是常事,我們就想即使失敗,也要選擇在銅鑼灣這個繽紛的地方華麗落幕。」

自那時起,銅鑼灣租金已經逐漸回落,而18 Grams業務更蒸蒸日上。八年後的今日,18 Grams已擴展至全港多區,而縱使景隆街舖位的規模較其他分店相形見絀,John仍以此它為傲,主要原因就是店舖的所在地。John小時在寶馬山上學, 清楚記得放學後,與一班同學在銅鑼灣相聚的情境。

「銅鑼灣店是18 Grams的原點,大家對這裡都充滿感情,喜歡在這裡聚腳。我們有不少常客,其他地方很難做到這種氣氛。這就是我喜愛銅鑼灣的原因。」

「種類之多,不論是誰都可找到所愛的美食。另一樣特別之處是日本餐廳的數量,從高級壽司店、拉麵店到甜品店都有。」
飲食作家梁幗婷Janice

「銅鑼灣店是18 Grams的原點,大家對這裡都充滿感情,喜歡在這裡聚腳。我們有不少常客,其他地方很難做到這種氣氛。這就是我喜愛銅鑼灣的原因。」
咖啡達人蘇和俊John